Skip to content

SUV新政深度解读:终于出清“劣币”

4月30日,SUV的新政开始实行。一时间,整个行业产生了剧烈动荡,CCAA一天内接到400多封邮件,问询各项细节及后续政策。

于是乎,景姐只好再来一篇深度解读了,毕竟,一封一封回邮件,实在是太累啦!

这篇解读等了10天才推出,但相信一定会对你有真正的帮助。拖了这么久也请大家理解,新政后第一周,各家授权机构都在渥太华跟IRCC进行各种磋商沟通,第二周则是参加NACO的峰会互相交流沟通,再加上各家授权机构内部商讨新对策的时间,直到现在,新政后SUV的整张蓝图,才算是逐步清晰起来。所以呢,也请你一定擦亮眼睛,寻找真正有用的干货信息,分辨真伪,毕竟,这些年无良中介坑了太多人了!

一、新政内容详解

1.新政的主要调整

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加拿大移民局在当地时间4月29日,发布的有关SUV政策的紧急调整(调整内容在加拿大当地时间的4月30日起直接生效,只给大家留了不足1天的时间,啧啧)

主要的变化就2点

  • 授权机构发放支持信将受到配额限制,每家机构每年的配额被严格限制在了10个
  • 满足以下条件的支持信可以进入PR审理的优先通道(递交PR后,项目可被优先审核)

2.新政后项目如何操作?

新政颁布的较为突然,导致一些卡在申请PR前后的人还摸不着头脑。景姐先跟大家聊清楚新政实施后的一些更具体的操作细节,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一下自己是否在限制内。

  • 新政发布前已经提交PR的申请人 4月30号以前拿到支持信,并且已经提交了PR的人将不受新政影响。

  • 拿到支持信,但还未申请PR的申请人 4月30号以前拿到了支持信,但是还没有申请PR的人,其实也不受新政的太大影响。在2024年10月31日前,老支持信还是可以正常提交PR申请的,因为咱们手里的支持信本身刚好就是6个月的有效期,所以这部分小伙伴们继续跟着流程走就好了。但是呢,如果手里的支持信到期了,你还是没有提交PR,那就坏事了。以前授权机构是可以给你重新更新支持信的,现在不行了,更新支持信也会挤占配额的!

  • 未拿到支持信的新申请人 4月30日以后各家机构要通过唯一序列号(移民局提供)来发放手中的10个支持信:

· 2024年4月30号到12月30号这段期间,IRCC将为每家授权机构发放10个序列号

· 2025年起,IRCC每年将为每家授权机构发放10个序列号

· 授权机构出具每一封支持信时,都需要在IRCC后台输入这个序列号

· 申请人在申请PR时这个序列号也是要输入的(处于过渡期的、手持老支持信的申请人,可以选择“我没有序列号”的选项,不受影响)

· 每个序列号都是有期限的,当年有效,来年作废,逼着授权机构认真规划好发放节奏

· 序列号不能在不同授权机构之间流通转手,不会出现A机构手里名额多余了卖给B机构的情况

新政执行的如此之快,主要是为了防止一些机构在转政的时间内猛签支持信,引起整个SUV项目的混乱。但通过上面的操作细则可以很明显的看出,IRCC并没有狠心到一刀切,还是想要好好去做SUV项目的,只是对于项目、对于机构的要求,一下子拔高了很多。对于有真项目在手的申请人们,大家丝毫不必焦虑。

二、推出新政的原因

1.机构的两极分化

想必,了解SUV项目的小伙伴都知道,能够获得加拿大移民部认可并签发支持信的三类授权机构分别是风投基金(VC)26家、天使联盟6家、孵化器50家。

咱们要知道的是,虽然加拿大IRCC对外公布的认可机构名单里为82家,但实际上这些机构却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

· 一些机构虽然在授权名单上,但并不做SUV这个项目,大部分的VC机构都属于这一类

· 另外一些机构,虽然做SUV项目,但是很谨慎,只有真正好的项目才会支持,一年中发布的支持信本来就到不了10张(对很多加拿大本土机构来说,一年能找到2~3个加拿大之外的好项目,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大部分Tech Network的孵化器,以及部分非常爱惜羽毛的天使联盟,属于这一类

· 再就是市场主力机构,一般会以Cohort的方式来发支持信+培训授课,一般一年2~3期,每期10~20个项目,这些机构努力在维持数量与质量的平衡,一般每年会签发30~50张左右的支持信。大部分的孵化器,以及部分正常运营的天使联盟(天使联盟虽然没有Cohort的培训课,但其会员活动,一般也是按月来的,每月一次集中的路演会),属于这一类

· 最后是少数狂野型机构,纯粹为了赚钱,每年可以签发上百张支持信,眼都不眨,发这么多支持信,每2~3天就要支持一个项目,哪有时间去真的了解项目的质量与真实性呢?这种狂野型机构,自然也就成了各国中介们狂欢的盛宴。

好机构谨慎,水机构乱发,这种两极分化,一直让IRCC很头疼,也是这次新政的最主要原因。

2.PPT项目充斥市场

狂野型机构一年100~200张支持信,是怎么发出来的呢?

首先,要能编100~200个项目出来,这些项目99%都是PPT项目,不可能在加拿大真正落地的。不过不要紧,专门有中间承包商在运作这一块,他们大量从各个孵化器购买失败了的废项目,然后从狂野型授权机构获得所谓的“预批函”,这样,一个PPT项目就诞生了。

其次,要有主创,这个就由各国的移民中介来想办法了,各国移民中介会从中间承包商那里购买PPT项目,再从市场上寻找一些背景看起来沾点儿边的移民客户,大力忽悠客户来担任PPT项目的主创,一般采取【先向主创收款+承诺项目成功后给主创退款+帮助忽悠联创缴纳公司投资款供主创挥霍】的方式,诱骗主创担任车头。实际上,很多主创以为自己能占便宜,最后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赔了夫人又折兵,世界上哪有这种好事呢,对吧。

再次,要有联创来买单,这个一般由中介机构和主创一起联手来忽悠其他客户上车,一般会将金额拆成费用和投资款,忽悠客户说投资款有可能最后会有XX倍的回报,简直搞笑,真正有价值的项目,怎么可能带着4个不相干+不干活的联创,分40%+的股份出去,就靠主创(还是假主创)一个人苦哈哈的做,最后还能做出价值,哈哈哈,如果这样能成,全世界做一级市场的投资人,都可以去撞死啦。可惜,这招屡试不爽,就是有大批的联创愿意相信,哎,怎么说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不过呢,反正最后主创也会被骗,这么想想,也就平衡啦!

最后,要有支持信,这个就更简单了,整个中国市场,你去找所有能做SUV的中介机构(刨除CCAA),就是那2~3家狂野型授权机构在出支持信,名字我就不提啦,哈哈。从授权机构的角度来说,我发完支持信拿到钱,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何乐而不为呢?

什么,你问支持信后的事?哎呀,这个就没人管啦,这种全是成本,没有收益的事,当然没人管啦!一份PPT项目,神仙来了也没法落地,拖吧,拖个两三年,最后等到IRCC发来补料通知,申请人什么都不知道,再去找中介机构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被骗了。但中介机构卷了钱早就人去楼空。这样的例子,景姐看的太多了。

这种PPT项目现在太多了,几乎可以说已经成了市场的主流,IRCC能忍到今天才出手整顿,已经是好脾气了呢!

3.IRCC的巨大压力

IRCC紧急宣布收紧SUV项目的时候,就给出过一个理由“积压文件超标,审核工作繁重”,这并不是IRCC找来的借口,事情的发生必然是环环相扣,连锁反应。狂野机构+黑中介的泛滥导致了PPT项目满天飞,而PPT项目既然获得了支持信,IRCC就得进行审核。

IRCC的审理流程是什么呢?移民官会先看项目材料,然后通知申请人补料(详细说明并证明,在等待审理的这段时间里,项目有哪些进展,每个申请人都负责了哪些工作,做出了哪些贡献)

如果补料文件让移民官感到满意,就会批准项目;如果移民官不满意,就会反复补料;如果反复补料还是不能满意,移民官会将项目发送给同行评审委员会,进行同行评审,以验证该项目的可靠性。

正常来说,补料-反复补料-同行评审,应该是一个漏斗,只有很小比例的项目会进入最后的同行评审环节(IRCC也不愿意发同行评审,因为是有很高的成本的);但大量注水的PPT项目,漏洞百出、毫无进展,迫使IRCC发送同行评审的比例越来越高,IRCC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额外的成本去审核这些项目,严重拖垮了部门的KPI。导致一些即使质量非常高的项目,也被迫拉长了等待周期,这既背离了SUV项目的初衷与本意,也使得IRCC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评(特别是那些认真做SUV、严控项目质量的授权机构,也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向IRCC表达不满,施加压力)

这一切汇总起来,到今天,终于迎来了釜底抽薪的新政,所有认真做项目的机构,欢欣鼓舞!

三、新政有什么影响

1.市场总容量大幅缩减

现有的82家授权机构,过去每年大约签发2000封支持信;新政后,理论上每年可以发布的支持信数量有820张,这就已经只剩40%了,但实际上这个数量依旧无法真正达到。因为前面说过的第一类和第二类机构,每年根本就签发不了10张,新政的限制对他们毫无影响;第三类机构会受到较大影响,每年能签发的数量基本腰斩;第四类机构的颁发数量则会彻底崩盘。

景姐根据经验估算,新政后,每年所有授权机构,能够签发的支持信总量,大约会落在300~400张这个区间内。而从国别比例的角度来看,中国项目能分到的支持信,大概会在50-60张左右。

新政后,每年市场总容量将只剩此前的15%~20%。

2.获取支持信的难度大幅增加

新政后,每家授权机构手里都只有10个名额了,想要再过以前那种出钱就能买到支持信的日子是不可能了。各家只会各显神通,想尽办法让手里的项目质量越高越好,才能确保不会浪费手里的每一个支持信名额。

会不会涨价?肯定会,但不会大幅涨价。因为好项目本身也是稀缺的,只有无底线的PPT项目,才会接受高额的无理溢价。

此外,狂野型授权机构也都害怕着呢,谁都怕被IRCC盯上,变成出头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家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

说点内幕吧(景姐胡言乱语,不要当真,咳咳):

SXXXX即将被取消授权资质;

RXXXXXXX即将被取消授权资质;

MXXX被IRCC盯上了,董事会紧急炒了CEO,正在想办法自救;

TXXX因为过去质量把控得严,又获得了一张新的授权牌照BXXXX,可喜可贺;

VXXXX很光棍,参加完路演但还没有发信的项目,动用配额,继续按老流程支持;

GXXXXX更光棍,上一期Cohort共7个项目,上完课了都还没发信,这次一口气动用7个配额,全部按老流程支持,今年剩余时间基本歇菜了;

TXXXXXXX手里压了40多张支持信,收了钱现在发不出来信,也不敢跟IRCC去哭,难受;

DXX以后所有的项目,都是两期课程,第一期上完后,从中遴选10%~20%,再参加第二期课程并颁发支持信;

WXX硬性要求所有项目必须已经在加拿大之外已经获得每年至少100万加币以上的营收;

…………………………………………

几家欢喜几家愁,但不管欢喜还是愁,千言万语一句话,今后获取支持信的难度将大幅增加,PPT项目再也难以存活。好!鼓掌!!

3.原先活跃的狂野型授权机构+国内中介将退出历史舞台

此前SUV的商业市场,基本上是通过狂野型授权机构****+中间承包商+国内中介这样的 三级模式来高效运作的。狂野型授权机构因为每年可以签发100~200张支持信,所以可以把单张成本做得很低,这样就给中间承包商及国内中介留出了充足的利润空间,大家一起赚钱,一起开心。

新政后,如果狂野型授权机构还想维持原来的收益,那么手中的10张支持信的价格就要涨幅到原来的10-20倍。但国内前端市场是不可能无限涨价的(消费者是有承受上限的),因此就只能挤压中间承包商与国内中介的利润空间了,这样前端两个环节赚不到钱,自然也就不会再对SUV项目感兴趣了。

所以你要擦亮眼睛呢,谁是新政前把SUV吹上天、新政后闭口不谈不推不做的机构?谁是新政后立刻大幅涨价妄图制造恐慌氛围意图再捞最后一把的机构?

景姐告诉你,真正认真做SUV的机构,新政前后绝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新政前就严控项目质量的话,新政后根本不用进行改变);价格可能会涨一些,但绝不会大涨,应该就在10%~20%的区间。

4.整体项目审批速度将大幅加快

目前,IRCC堆积的SUV待审申请大约9000+份,IRCC今年增设6个SUV办公室后,月处理速度大约是400~500份申请,处理完所有的积压案件大概需要1年半左右(哭),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新项目此前要等17~18个月才能AOR的根本原因。IRCC一直想缓解积压,但源源不断又有新项目新申请人进入蓄水池,始终无法真正缓解。

新政后,每年新进入蓄水池的项目,IRCC只需要1个月的产能就能处理完,压力终于大幅减轻。

IRCC将用大约3~4个月的时间,集中将积压项目中优先类别的处理完毕;然后一边处理新增的优先类别申请,一边处理积压的普通类项目;预计再12个月之后,IRCC终能够将所有积压项目处理完毕,并且将新申请项目的审批时间,控制在承诺的1年之内。

可喜可贺!

四、新政对于CCAA大幅利好

能看到景姐这篇文章,就默认大家已经知道CCAA的背景了,这里不再赘述。

新政后,在国内各家中介机构哀鸿遍野之际,CCAA却在普天同庆,这是为什么呢?

1.终于可以摆脱国内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这些年SUV市场的乱象,受困扰最大的应该就是像景姐的老东家CCAA这样,勤勤恳恳做业务的机构。要知道即使在政策还未紧缩之前,CCAA就一直在坚持用投资的策略做SUV了。CCAA对手里的每一个SUV项目的要求一直以来都拉得很高,基本上支持的都是进行过B轮融资以上的项目,且营收已经达到了1000万加币,拥有50个以上全职雇佣人员,还要在细分领域里做到领头羊的水准。

上面是CCAA多年来一直实行的内部立项标准,大家可以自己算一算,什么样的项目,才能打够主创24分、项目40分的标准。真的不是一般的难。

因为CCAA是真金白银往项目里投钱,所以,手里的每一个项目和主创都要经过严格的打分,才能在CCAA这里获得立项,拿到支持信。像市场普遍的那种随便一个机构找孵化器买一个项目,包装一下就忽悠人上车的情况,在CCAA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CCAA只在创投小圈子里挑选合适的SUV项目,很多都是用国内基金几千万上亿的投资款投过的项目,才拿来做SUV,审核标准不说比国内移民机构了,就是在加拿大所有授权机构里来看,都是10倍的高标准严要求。

但是相应的,好好做项目也意味着较高的成本。那些虚假项目从主创到联创再到中介和孵化器,都不会、也没有能力对项目的落地负责,所以他们选择不负责,所以他们可以把成本压得很低,这样反而可以拉到非常多的申请人加入,开出大量的支持信,赚到很多的钱。这直接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所以,政策收紧后,对于CCAA来说,反而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摆脱了这种困境,是非常开心的。

2.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控制项目数量,精耕细作

CCAA以前为了在市场上保持足够的份额,保持一个授权机构在加拿大本土足够的体量,每年在保持高质量高水准严要求的情况下,要支持40~50个项目!可以说是呕心沥血,非常的累。但如果不做,就会被那些疯狂用PPT项目忽悠人的机构挤压市场,其实进退两难,很不舒服。

但现在大家都在新政的控制下,被迫缩减了项目数量,这也就意味着CCAA终于能够更好地精耕细作,输出超高质量的项目了。

新政后,CCAA经内部多次研究,并与合作伙伴协商,确定每年将支持不超过25个中国项目申请SUV。为什么是25个呢?

CCAA是GTAN与VANTEC的核心成员,预计每年从所属天使联盟签发7~8张支持信

CCAA通过与Waterloo Accelerator Centre、Innovation Factory、Toronto Business Development Centre、Bhive、Spring Activator、PyCap联合开展的中国企业家项目,预计每年签发15~18张支持信

CCAA会将原来50个项目的人力和资源,集中在这25个少却精的项目中,充分孵化和运营这些优质项目,最终质量只会拉得更高,继续确保100%的PR成功率与项目成功率。

3.支持项目的方式更加多样性

新政中,IRCC明确指出了几种优先通道,景姐在前面已经详细解释过了。既然官方给出了优先通道这个选项,像CCAA这么硬核的背景,就不可能不好好利用这些优质通道。

CCAA目前既可以从天使联盟直接签发支持信走优先通道。还可以从Tech Network签发支持信走优先通道,同时CCAA对于看好的项目自己也会投资,直接给客户送进优先通道。

所以,CCAA现在可以为项目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和支持,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获得最优质的资源和服务。

五、对于想走SUV项目朋友的建议

聊完了新政出台后的细则和影响,下面景姐要跟那些想走SUV项目的朋友们说一些更实在的问题。

1.充分看好SUV项目的前景

横向对比加拿大移民的其他通道,SUV创业移民对于适合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对学历没有限制,对语言的要求低,也不需要证明资产来源,更不用去指定的学校念硕博。门槛低且条条框框少,可以说它最大的要求就是你能在加拿大好好做一个创新性企业出来。

这也正是加拿大政府特别希望看到的,也正因此,在EE分持续高涨、雇主担保大面积暴雷、自雇彻底喊停的今天,SUV项目有着更持续的长期稳定性(SUV本来就是保守党执政期间推出的项目,如果明年保守党上台的话,SUV只会更受政府重视,但也会更严格的监管)

2.项目的真实性与硬实力,是第一要务

如果要走SUV这条路移民,景姐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一定要看准项目,大家可以看看上面CCAA对于项目和主创的评分细则。同时这个项目到底能不能在加拿大落地,主创的公司到底有没有意愿或者能力去对加拿大的业务做支持,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确保项目足够硬,主创足够靠谱,咱们再上车也不迟。

3.SUV项目真实操盘的成本很高,不要贪小便宜吃大亏

你一定一定要认识到,在加拿大运营一个创新企业,或者说不管在世界哪个国家,运营一个创新企业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不仅项目本身要够硬(国内的母公司要很强+全力支持,根据经验,母公司起码要配3~4个人的产研团队来支持SUV项目的落地),在加拿大本土的操盘也很重要(需要经验丰富的操盘手+强大的本土商业网络+多家企业协同配合,才能确保项目按预期推进)

所以不要图便宜,世界上便宜的东西往往才是最贵的,花该花的钱,才是最省钱的方法。这真的是真理,可惜很多朋友不懂,或者不愿意相信。但移民是人生大事,一步错步步错,没有回头路,莫贪便宜吃大亏

好啦,说了这么多,景姐这次可是掏心掏肺,把知道的、想得到的都跟大家叨叨了一遍,希望对于想走SUV这条道路的朋友们,有实际的帮助,景姐就非常满意了!

什么?得罪了一堆同行?哈哈,反正它们也都做不了SUV了,得罪就得罪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最后打个广告!如果你想要咨询SUV项目,就去找CCAA & Global Base吧!是有些贵,但讲良心,不坑人。